不知道大家留意到一个细节没有,就是当前NLP主流的预训练模式都是在一个固定长度(比如512)上进行,然后直接将预训练好的模型用于不同长度的任务中。大家似乎也没有对这种模式有过怀疑,仿佛模型可以自动泛化到不同长度是一个“理所应当”的能力。

当然,笔者此前同样也没有过类似的质疑,直到前几天笔者做了Base版的GAU实验后才发现GAU的长度泛化能力并不如想象中好。经过进一步分析后,笔者才明白原来这种长度泛化的能力并不是“理所当然”的......

模型回顾 #

《FLASH:可能是近来最有意思的高效Transformer设计》中,我们介绍了“门控注意力单元GAU”,它是一种融合了GLU和Attention的新设计。

除了效果,GAU在设计上给我们带来的冲击主要有两点:一是它显示了单头注意力未必就逊色于多头注意力,这奠定了它“快”、“省”的地位;二是它是显示了注意力未必需要Softmax归一化,可以换成简单的$\text{relu}^2$除以序列长度:
\begin{equation}\boldsymbol{A}=\frac{1}{n}\text{relu}^2\left(\frac{\mathcal{Q}(\boldsymbol{Z})\mathcal{K}(\boldsymbol{Z})^{\top}}{\sqrt{s}}\right)=\frac{1}{ns}\text{relu}^2\left(\mathcal{Q}(\boldsymbol{Z})\mathcal{K}(\boldsymbol{Z})^{\top}\right)\end{equation}
这个形式导致了一个有意思的问题:如果我们预训练的时候尽量将样本整理成同一长度(比如512),那么在预训练阶段$n$几乎一直就是512,也就是说$n$相当于一个常数,如果我们将它用于其他长度(比如64、128)微调,那么这个$n$究竟要自动改为样本长度,还是保持为512呢?

直觉应该是等于样本长度更加自适应一些,但答案很反直觉:$n$固定为512的微调效果比$n$取样本长度的效果要明显好!这就引人深思了......

问题定位 #

如果单看GAU的预训练效果,它是优于标准Attention的,所以GAU本身的拟合能力应该是没问题的,只是$\frac{1}{n}\text{relu}^2(\cdot)$在样本长度方面的迁移能力不好。为了确认这一点,笔者也尝试了混合不同长度的样本来做GAU的预训练,发现结果会有明显的改善。

那么,可能是GAU的什么地方出了问题呢?其实这不难猜测,GAU的整体运算可以简写成$\boldsymbol{O}=(\boldsymbol{U}\odot\boldsymbol{A}\boldsymbol{V})\boldsymbol{W}_o$,其中$\boldsymbol{U},\boldsymbol{V},\boldsymbol{W}_o$都是token-wise的,也就是说它们根本不会受到长度变化的影响,所以问题只能是出现在$\boldsymbol{A}$中。

以前我们用标准的Attention时,并没有出现类似的问题,以至于我们以前都无意识地觉得这是一个“理所当然”的性质。所以,我们需要从GAU的Attention与标准Attention的差异中发现问题。前面说了,两者不同的地方有两点,其一是多头Attention变成单头Attention,但是这顶多会让效果有一定波动,而我们测出来的结果是大幅下降,所以问题就只能出现在另一点,也就是归一化方式上,即Attention的$softmax$换成$\frac{1}{n}\text{relu}^2(\cdot)$所带来的。

验证这个猜测很简单,笔者将GAU中Attention的归一化方式换回Softmax后重新训练一个GAU模型,然后微调测试不同长度的任务,发现其效果比$\frac{1}{n}\text{relu}^2(\cdot)$时明显要好。所以,我们得出结论:Attention还是与Softmax更配~

原因分析 #

为什么更符合直觉的、自适应长度的$n$反而表现不如固定的$n$呢?既然我们已经以往用Softmax是没有这个问题的,所以我们不妨从Softmax出发找找灵感。Softmax的操作是:
\begin{equation}a_{i,j} = \frac{1}{Z_i}\exp\left(\frac{\boldsymbol{q}_i\cdot\boldsymbol{k}_j}{\sqrt{d}}\right),\quad Z_i = \sum_{j=1}^n \exp\left(\frac{\boldsymbol{q}_i\cdot\boldsymbol{k}_j}{\sqrt{d}}\right)\end{equation}
一个直接的问题就是:$Z_i$跟$n$的关系是怎样的呢?如果真有$Z_i=\mathscr{O}(n)$,那么理论上将$Z_i$换成$n$应该能取得相近的效果,至少不会是特别差的那种。

然而,我们知道注意力的重点是“注意”,它应该有能力“聚焦”到它认为比较重要的几个token上。同时,以往关于高效Transformer的一些实验结果显示,把标准Attention换成Local Attention后结果并不会明显下降,所以我们可以预计位置为$i$的Attention基本上就聚焦在$i$附近的若干token上,超出一定距离后就基本为0了。事实上,也有很多事后的可视化结果显示训练好的Attention矩阵其实是很稀疏的。

综合这些结果,我们可以得出,存在某个常数$k$,使得$|j-i|\geq k$时$\exp\left(\frac{\boldsymbol{q}_i\cdot\boldsymbol{k}_j}{\sqrt{d}}\right)$都相当接近于0,这样一来$Z_i$应该更接近$\mathscr{O}(k)$而不是$\mathscr{O}(n)$,这就意味着$Z_i$很可能跟$n$是无关的,或者说跟$n$的数量级关系至少是小于$\mathscr{O}(n)$的!因此,我们如果要将$Z_i$替换成别的东西,那应该是一个比$n$的一次方更低阶的函数,甚至是一个常数。

现在回看GAU,它的激活函数换成了$\text{relu}^2(\cdot)$时,其Attention情况是类似的,甚至会更稀疏。这是因为$\text{relu}$操作有直接置零的作用,不像$\exp(\cdot)$总是正的,同时GAU“标配”旋转位置编码RoPE,在《Transformer升级之路:2、博采众长的旋转式位置编码》中我们就推导过,RoPE本身自带一定的远程衰减的能力。综合这些条件,GAU的归一化因子也应该是低于$\mathscr{O}(n)$的阶甚至是常数级别的。

熵不变性 #

由此,我们可以总结出GAU的三个解决方案,一是预训练和微调都用同一个固定的$n$;二是依然使用动态的样本长度$n$,但是预训练时需要用不同长度的样本来混合训练,不能只使用单一长度的样本;三就是像Softmax那样补充上一个归一化因子,让模型自己去学:
\begin{equation}a_{i,j} = \frac{1}{Z_i}\text{relu}^2\left(\frac{\boldsymbol{q}_i\cdot\boldsymbol{k}_j}{\sqrt{d}}\right),\quad Z_i = \sum_{i=1}^n \text{relu}^2\left(\frac{\boldsymbol{q}_i\cdot\boldsymbol{k}_j}{\sqrt{d}}\right)\end{equation}

既然存在这些解决方案,那为什么我们还说“Attention与Softmax更配”呢?GAU的$\text{relu}^2(\cdot)$哪里不够配呢?首先,我们看GAU原论文的消融实验,显示出$\text{relu}^2(\cdot)$换成Softmax,效果基本是一致的:

GAU的squared_relu换成softmax效果是相近的

GAU的squared_relu换成softmax效果是相近的

有了这个基本保证之后,我们就可以看Softmax比$\text{relu}^2(\cdot)$好在哪里了。我们看刚才提到的GAU三个解决方案,方案一总让人感觉不够自适应,方案二必须用多种长度训练显得不够优雅,至于方案三补充了归一化因子后形式上相比Softmax反而显得“臃肿”了。所以,总体来说还是用Softmax显得更为优雅有效。

此外,泛化能力可以简单分为“内插”和“外推”两种,在这里内插(外推)指的是测试长度小于(大于)训练长度。我们刚才说归一化因子是常数量级,更多是在内插范围内说的。对于外推来说,如果长度足够长,$\boldsymbol{q}_i,\boldsymbol{k}_j$都“挤”在一起,所以很难保持距离超过某个范围就很接近于0的特性。而如果我们用Softmax的话,就是它可以推导出一个“熵不变性”的版本,来增强模型的外推能力:
\begin{equation}Attention(Q,K,V) = softmax\left(\frac{\log_{512} n}{\sqrt{d}}QK^{\top}\right)V\end{equation}
《从熵不变性看Attention的Scale操作》中我们做过简单的对比实验,显示该版本确实能提高模型在超出训练长度外的效果。

那么,$\text{relu}^2(\cdot)$能否推一个“熵不变性”的版本呢?答案是不能,因为它相当于是通过温度参数来调节分布的熵,这要求激活函数不能是具备正齐次性,比如对于幂函数有$(\lambda \boldsymbol{q}_i\cdot\boldsymbol{k}_j)^n=\lambda^n (\boldsymbol{q}_i\cdot\boldsymbol{k}_j)^n$,归一化后$\lambda^n$就抵消了,不起作用。激活函数最好比幂函数高一阶,才比较好实现这个调控,而比幂函数高阶的函数,最常见就是指数函数了,而指数归一化正好就是Softmax。

本文小结 #

本文分析了GAU在微调效果不佳的原因,发现Attention的归一化因子应该是接近常数量级的,所以GAU用$n$或者$n^2$做归一化因子会表现不佳。总的来说,笔者认为Attention还是跟Softmax更配,它是一个不错的基准,并且还可以通过“熵不变性”的拓展来进一步增强外推能力。

转载到请包括本文地址:https://www.kexue.fm/archives/9019

更详细的转载事宜请参考:《科学空间FAQ》

如果您还有什么疑惑或建议,欢迎在下方评论区继续讨论。

如果您觉得本文还不错,欢迎分享/打赏本文。打赏并非要从中获得收益,而是希望知道科学空间获得了多少读者的真心关注。当然,如果你无视它,也不会影响你的阅读。再次表示欢迎和感谢!

如果您需要引用本文,请参考:

苏剑林. (Apr. 07, 2022). 《听说Attention与Softmax更配哦~ 》[Blog post]. Retrieved from https://www.kexue.fm/archives/9019

@online{kexuefm-9019,
        title={听说Attention与Softmax更配哦~},
        author={苏剑林},
        year={2022},
        month={Apr},
        url={\url{https://www.kexue.fm/archives/90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