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去年写过一篇WGAN-GP的入门读物《互怼的艺术:从零直达WGAN-GP》,提到通过梯度惩罚来为WGAN的判别器增加Lipschitz约束(下面简称“L约束”)。前几天遐想时再次想到了WGAN,总觉得WGAN的梯度惩罚不够优雅,后来也听说WGAN在条件生成时很难搞(因为不同类的随机插值就开始乱了...),所以就想琢磨一下能不能搞出个新的方案来给判别器增加L约束。

闭门造车想了几天,然后发现想出来的东西别人都已经做了,果然是只有你想不到,没有别人做不到。主要包含在这两篇论文中:《Spectral Norm Regularization for Improving the Generalizability of Deep Learning》《Spectral Normalization for Generative Adversarial Networks》

所以这篇文章就按照自己的理解思路,对L约束相关的内容进行简单的介绍。注意本文的主题是L约束,并不只是WGAN。它可以用在生成模型中,也可以用在一般的监督学习中。

L约束与泛化 #

扰动敏感 #

记输入为$x$,输出为$y$,模型为$f$,模型参数为$w$,记为
$$\begin{equation}y = f_w(x)\end{equation}$$
很多时候,我们希望得到一个“稳健”的模型。何为稳健?一般来说有两种含义,一是对于参数扰动的稳定性,比如模型变成了$f_{w+\Delta w}(x)$后是否还能达到相近的效果?如果在动力学系统中,还要考虑模型最终是否能恢复到$f_w(x)$;二是对于输入扰动的稳定性,比如输入从$x$变成了$x+\Delta x$后,$f_w(x+\Delta x)$是否能给出相近的预测结果。读者或许已经听说过深度学习模型存在“对抗攻击样本”,比如图片只改变一个像素就给出完全不一样的分类结果,这就是模型对输入过于敏感的案例。

L约束 #

所以,大多数时候我们都希望模型对输入扰动是不敏感的,这通常能提高模型的泛化性能。也就是说,我们希望$\Vert x_1 - x_2 \Vert$很小时
$$\begin{equation}\Vert f_w(x_1) - f_w(x_2)\Vert\end{equation}$$
也尽可能地小。当然,“尽可能”究竟是怎样,谁也说不准。于是Lipschitz提出了一个更具体的约束,那就是存在某个常数$C$(它只与参数有关,与输入无关),使得下式恒成立
$$\begin{equation}\Vert f_w(x_1) - f_w(x_2)\Vert\leq C(w)\cdot \Vert x_1 - x_2 \Vert\label{eq:l-cond}\end{equation}$$
也就是说,希望整个模型被一个线性函数“控制”住。这便是L约束了。

换言之,在这里我们认为满足L约束的模型才是一个好模型~并且对于具体的模型,我们希望估算出$C(w)$的表达式,并且希望$C(w)$越小越好,越小意味着它对输入扰动越不敏感,泛化性越好。

神经网络 #

在这里我们对具体的神经网络进行分析,以观察神经网络在什么时候会满足L约束。

简单其间,我们考虑单层的全连接$f(Wx+b)$,这里的$f$是激活函数,而$W,b$则是参数矩阵/向量,这时候$\eqref{eq:l-cond}$变为
$$\begin{equation}\Vert f(Wx_1+b) - f(Wx_2+b)\Vert\leq C(W,b)\cdot \Vert x_1 - x_2 \Vert\end{equation}$$
让$x_1,x_2$充分接近,那么就可以将左边用一阶项近似,得到
$$\begin{equation}\left\Vert \frac{\partial f}{\partial y}W(x_1 - x_2)\right\Vert\leq C(W,b)\cdot \Vert x_1 - x_2 \Vert\end{equation}$$
这里的$y=Wx_2 + b$。显然,要希望左边不超过右边,$\partial f / \partial y$这一项(每个元素)的绝对值必须不超过某个常数。这就要求我们要使用“导数有上下界”的激活函数,不过我们目前常用的激活函数,比如sigmoid、tanh、relu等,都满足这个条件。假定激活函数的梯度已经有界,尤其是我们常用的relu激活函数来说这个界还是1,因此$\partial f / \partial y$这一项只带来一个常数,我们暂时忽略它,剩下来我们只需要考虑$\Vert W(x_1 - x_2)\Vert$。

多层的神经网络可以逐步递归分析,从而最终还是单层的神经网络问题,而CNN、RNN等结构本质上还是特殊的全连接,所以照样可以用全连接的结果。因此,对于神经网络来说,问题变成了:如果
$$\begin{equation}\Vert W(x_1 - x_2)\Vert\leq C\Vert x_1 - x_2 \Vert\label{sec:l-cond-nn}\end{equation}$$
恒成立,那么$C$的值可以是多少?找出C的表达式后,我们就可以希望$C$尽可能小,从而给参数带来一个正则化项$C^2$。

矩阵范数 #

定义 #

其实到这里,我们已经将问题转化为了一个矩阵范数问题(矩阵范数的作用相当于向量的模长),它定义为
$$\begin{equation}\Vert W\Vert_2 = \max_{x\neq 0}\frac{\Vert Wx\Vert}{\Vert x\Vert}\label{eq:m-norm}\end{equation}$$
如果$W$是一个方阵,那么该范数又称为“谱范数”、“谱半径”等,在本文中就算它不是方阵我们也叫它“谱范数(Spectral Norm)”好了。注意$\Vert Wx\Vert$和$\Vert x\Vert$都是指向量的范数,就是普通的向量模长。而左边的矩阵的范数我们本来没有明确定义的,但通过右边的向量模型的极限定义出来的,所以这类矩阵范数称为“由向量范数诱导出来的矩阵范数”。

好了,文绉绉的概念就不多说了,有了向量范数的概念之后,我们就有
$$\begin{equation}\Vert W(x_1 - x_2)\Vert\leq \Vert W\Vert_2\cdot\Vert x_1 - x_2 \Vert\end{equation}$$
呃,其实也没做啥,就换了个记号而已,$\Vert W\Vert_2$等于多少我们还是没有搞出来。

Frobenius范数 #

其实谱范数$\Vert W\Vert_2$的准确概念和计算方法还是要用到比较多的线性代数的概念,我们暂时不研究它,而是先研究一个更加简单的范数:Frobenius范数,简称F范数。

这名字让人看着慌,其实定义特别简单,它就是
$$\begin{equation}\Vert W\Vert_F = \sqrt{\sum_{i,j}w_{ij}^2}\end{equation}$$
说白了,它就是直接把矩阵当成一个向量,然后求向量的欧氏模长。

简单通过柯西不等式,我们就能证明
$$\begin{equation}\Vert Wx\Vert\leq \Vert W\Vert_F\cdot\Vert x \Vert\end{equation}$$
很明显$\Vert W\Vert_F$提供了$\Vert W\Vert_2$的一个上界,也就是说,你可以理解为$\Vert W\Vert_2$是式$\eqref{sec:l-cond-nn}$中最准确的$C$(所有满足式$\eqref{sec:l-cond-nn}$的$C$中最小的那个),但如果你不大关心精准度,你直接可以取$C=\Vert W\Vert_F$,也能使得$\eqref{sec:l-cond-nn}$成立,毕竟$\Vert W\Vert_F$容易计算。

l2正则项 #

前面已经说过,为了使神经网络尽可能好地满足L约束,我们应当希望$C=\Vert W\Vert_2$尽可能小,我们可以把$C^2$作为一个正则项加入到损失函数中。当然,我们还没有算出谱范数$\Vert W\Vert_2$,但我们算出了一个更大的上界$\Vert W\Vert_F$,那就先用着它吧,即loss为
$$\begin{equation}loss = loss(y, f_w(x)) + \lambda \Vert W\Vert_F^2\label{eq:l2-regular}\end{equation}$$
其中第一部分是指模型原来的loss。我们再来回顾一下$\Vert W\Vert_F$的表达式,我们发现加入的正则项是
$$\begin{equation}\lambda\left(\sum_{i,j}w_{ij}^2\right)\end{equation}$$
这不就是l2正则化吗?

终于,捣鼓了一番,我们得到了一点回报:我们揭示了l2正则化(也称为weight decay)与L约束的联系,表明l2正则化能使得模型更好地满足L约束,从而降低模型对输入扰动的敏感性,增强模型的泛化性能。

谱范数 #

主特征根 #

这部分我们来正式面对谱范数$\Vert W\Vert_2$,这是线性代数的内容,比较理论化。

事实上,谱范数$\Vert W\Vert_2$等于$W^{\top}W$的最大特征根(主特征根)的平方根,如果$W$是方阵,那么$\Vert W\Vert_2$等于$W$的最大的特征根绝对值。

注:对于感兴趣理论证明的读者,这里提供一下证明的大概思路。根据定义$\eqref{eq:m-norm}$我们有
$$\Vert W\Vert_2^2 = \max_{x\neq 0}\frac{x^{\top}W^{\top} Wx}{x^{\top} x} = \max_{\Vert x\Vert=1}x^{\top}W^{\top} Wx$$
假设$W^{\top} W$对角化为$\text{diag}(\lambda_1,\dots,\lambda_n)$,即$W^{\top} W=U^{\top}\text{diag}(\lambda_1,\dots,\lambda_n)U$,其中$\lambda_i$都是它的特征根,而且非负,而$U$是正交矩阵,由于正交矩阵与单位向量的积还是单位向量,那么
$$\begin{aligned}\Vert W\Vert_2^2 =& \max_{\Vert x\Vert=1}x^{\top}\text{diag}(\lambda_1,\dots,\lambda_n) x \\
=& \max_{\Vert x\Vert=1} \lambda_1 x_1^2 + \dots + \lambda_n x_n^2\\
\leq & \max\{\lambda_1,\dots,\lambda_n\} (x_1^2 + \dots + x_n^2)\quad(\text{注意}\Vert x\Vert=1)\\
=&\max\{\lambda_1,\dots,\lambda_n\}\end{aligned}$$
从而$\Vert W\Vert_2^2$等于$W^{\top} W$的最大特征根。

幂迭代 #

也许有读者开始不耐烦了:鬼愿意知道你是不是等于特征根呀,我关心的是怎么算这个鬼范数!!

事实上,前面的内容虽然看起来茫然,但却是求$\Vert W\Vert_2$的基础。前一节告诉我们$\Vert W\Vert_2^2$就是$W^{\top}W$的最大特征根,所以问题变成了求$W^{\top}W$的最大特征根,这可以通过“幂迭代”法来解决。

所谓“幂迭代”,就是通过下面的迭代格式
$$\begin{equation}u \leftarrow \frac{(W^{\top}W)u}{\Vert (W^{\top}W)u\Vert}\end{equation}$$
迭代若干次后,最后通过
$$\begin{equation}\Vert W\Vert_2^2\approx u^{\top}W^{\top}Wu\end{equation}$$
得到范数(也就是得到最大的特征根的近似值)。也可以等价改写为
$$\begin{equation}v\leftarrow \frac{W^{\top}u}{\Vert W^{\top}u\Vert},\,u\leftarrow \frac{Wv}{\Vert Wv\Vert},\quad \Vert W\Vert_2 \approx u^{\top}Wv\label{eq:m-norm-iter}\end{equation}$$
这样,初始化$u,v$后(可以用全1向量初始化),就可以迭代若干次得到$u,v$,然后代入$u^{\top}Wv$算得$\Vert W\Vert_2$的近似值。

注:对证明感兴趣的读者,这里照样提供一个简单的证明表明为什么这样的迭代会有效。

记$A=W^{\top}W$,初始化为$u^{(0)}$,同样假设$A$可对角化,并且假设$A$的各个特征根$\lambda_1,\dots,\lambda_n$中,最大的特征根严格大于其余的特征根(不满足这个条件意味着最大的特征根是重根,讨论起来有点复杂,需要请读者查找专业证明,这里仅仅抛砖引玉。当然,从数值计算的角度,几乎没有两个数是完全相等的,因此可以认为重根的情况在实验中不会出现。),那么$A$的各个特征向量$\eta_1,\dots,\eta_n$构成完备的基底,所以我们可以设
$$u^{(0)} = c_1 \eta_1 + \dots + c_n \eta_n$$
每次的迭代是$Au/\Vert Au\Vert$,其中分母只改变模长,我们留到最后再执行,只看$A$的重复作用
$$A^r u^{(0)} = c_1 A^r \eta_1 + \dots + c_n A^r \eta_n$$
注意对于特征向量有$A\eta = \lambda \eta$,从而
$$A^r u^{(0)} = c_1 \lambda_1^r \eta_1 + \dots + c_n \lambda_n^r \eta_n$$
不失一般性设$\lambda_1$为最大的特征值,那么
$$\frac{A^r u^{(0)}}{\lambda_1^r} = c_1 \eta_1 + c_2 \left(\frac{\lambda_2}{\lambda_1}\right)^r + \dots + c_n \left(\frac{\lambda_n}{\lambda_1}\right)^r \eta_n$$
根据假设$\lambda_2/\lambda_1,\dots,\lambda_n /\lambda_1$都小于1,所以$r\to\infty$时它们都趋于零,或者说当$r$足够大时它们可以忽略,那么就有
$$\frac{A^r u^{(0)}}{\lambda_1^r} \approx c_1 \eta_1$$
先不管模长,这个结果表明当$r$足够大时,$A^r u^{(0)}$提供了最大的特征根对应的特征向量的近似方向,其实每一步的归一化只是为了防止溢出而已。这样一来$u = A^r u^{(0)}/\Vert A^r u^{(0)}\Vert$就是对应的单位特征向量,即
$$Au=\lambda_1 u$$
因此
$$u^{\top}Au=\lambda_1 u^{\top}u=\lambda_1$$
这就求出了谱范数的平方。

谱正则化 #

前面我们已经表明了Frobenius范数与l2正则化的关系,而我们已经说明了Frobenius范数是一个更强(更粗糙)的条件,更准确的范数应该是谱范数。虽然谱范数没有Frobenius范数那么容易计算,但依然可以通过式$\eqref{eq:m-norm-iter}$迭代几步来做近似。

所以,我们可以提出“谱正则化(Spectral Norm Regularization)”的概念,即把谱范数的平方作为额外的正则项,取代简单的l2正则项。即式$\eqref{eq:l2-regular}$变为
$$\begin{equation}loss = loss(y, f_w(x)) + \lambda \Vert W\Vert_2^2\end{equation}$$

《Spectral Norm Regularization for Improving the Generalizability of Deep Learning》一文已经做了多个实验,表明“谱正则化”在多个任务上都能提升模型性能。

在Keras中,可以通过下述代码计算谱范数

def spectral_norm(w, r=5):
    w_shape = K.int_shape(w)
    in_dim = np.prod(w_shape[:-1]).astype(int)
    out_dim = w_shape[-1]
    w = K.reshape(w, (in_dim, out_dim))
    u = K.ones((1, in_dim))
    for i in range(r):
        v = K.l2_normalize(K.dot(u, w))
        u = K.l2_normalize(K.dot(v, K.transpose(w)))
    return K.sum(K.dot(K.dot(u, w), K.transpose(v)))

生成模型 #

WGAN #

如果说在普通的监督训练模型中,L约束只是起到了“锦上添花”的作用,那么在WGAN的判别器中,L约束就是必不可少的关键一步了。因为WGAN的判别器的优化目标是
$$\begin{equation}W(P_r,P_g)=\sup_{|f|_L = 1}\mathbb{E}_{x\sim P_r}[f(x)] - \mathbb{E}_{x\sim P_g}[f(x)]\end{equation}$$
这里的$P_r,P_g$分别是真实分布和生成分布,$|f|_L = 1$指的就是要满足特定的L约束$|f(x_1) - f(x_2)| \leq \Vert x_1 - x_2\Vert$(那个$C=1$)。所以上述目标的意思是,在所有满足这个L约束的函数中,挑出使得$\mathbb{E}_{x\sim P_r}[f(x)] - \mathbb{E}_{x\sim P_g}[f(x)]$最大的那个$f$,就是最理想的判别器。写成loss的形式就是
$$\begin{equation}\min_{|f|_L = 1} \mathbb{E}_{x\sim P_g}[f(x)] - \mathbb{E}_{x\sim P_r}[f(x)]\end{equation}$$

梯度惩罚 #

目前比较有效的一种方案就是梯度惩罚,即$\Vert f'(x)\Vert = 1$是$|f|_L = 1$的一个充分条件,那么我把这一项加入到判别器的loss中作为惩罚项,即
$$\begin{equation}\min_{f} \mathbb{E}_{x\sim P_g}[f(x)] - \mathbb{E}_{x\sim P_r}[f(x)] + \lambda (\Vert f'(x_{inter})\Vert-1)^2\end{equation}$$
事实上我觉得加个$relu(x)=\max(x,0)$会更好
$$\begin{equation}\min_{f} \mathbb{E}_{x\sim P_g}[f(x)] - \mathbb{E}_{x\sim P_r}[f(x)] + \lambda \max(\Vert f'(x_{inter})\Vert-1, 0)^2\end{equation}$$
其中$x_{inter}$采用随机插值的方式
$$\begin{equation}\begin{aligned}&x_{inter} = \varepsilon x_{real} + (1 - \varepsilon) x_{fake}\\
&\varepsilon\sim U[0,1],\quad x_{real}\sim P_r,\quad x_{fake}\sim P_g
\end{aligned}\end{equation}$$
梯度惩罚不能保证$\Vert f'(x)\Vert = 1$,但是直觉上它会在1附近浮动,所以$|f|_L$理论上也在1附近浮动,从而近似达到L约束。

这种方案在很多情况下都已经work得比较好了,但是在真实样本的类别数比较多的时候却比较差(尤其是条件生成)。问题就出在随机插值上:原则上来说,L约束要在整个空间满足才行,但是通过线性插值的梯度惩罚只能保证在一小块空间满足。如果这一小块空间刚好差不多就是真实样本和生成样本之间的空间,那勉勉强强也就够用了,但是如果类别数比较多,不同的类别进行插值,往往不知道插到哪里去了,导致该满足L条件的地方不满足,因此判别器就失灵了。

思考:梯度惩罚能不能直接用作有监督的模型的正则项呢?有兴趣的读者可以试验一下~

谱归一化 #

梯度惩罚的问题在于它只是一个惩罚,只能在局部生效。真正妙的方案是构造法:构建特殊的$f$,使得不管$f$里边的参数是什么,$f$都满足L约束。

事实上,WGAN首次提出时用的是参数裁剪——将所有参数的绝对值裁剪到不超过某个常数,这样一来参数的Frobenius范数不会超过某个常数,从而$|f|_L$不会超过某个常数,虽然没有准确地实现$|f|_L=1$,但这只会让loss放大常数倍,因此不影响优化结果。参数裁剪就是一种构造法,这不过这种构造法对优化并不友好。

简单来看,这种裁剪的方案优化空间有很大,比如改为将所有参数的Frobenius范数裁剪到不超过某个常数,这样模型的灵活性比直接参数裁剪要好。如果觉得裁剪太粗暴,换成参数惩罚也是可以的,即对所有范数超过Frobenius范数的参数施加一个大惩罚,我也试验过,基本有效,但是收敛速度比较慢。

然而,上面这些方案都只是某种近似,现在我们已经有了谱范数,那么可以用最精准的方案了:将$f$中所有的参数都替换为$w/\Vert w\Vert_2$。这就是谱归一化(Spectral Normalization),在《Spectral Normalization for Generative Adversarial Networks》一文中被提出并实验。这样一来,如果$f$所用的激活函数的导数绝对值都不超过1,那么我们就有$|f|_L\leq 1$,从而用最精准的方案实现了所需要的L约束。

注:“激活函数的导数绝对值都不超过1”,这个通常都能满足,但是如果判别模型使用了残差结构,则激活函数相当于是$x + relu(Wx+b)$,这时候它的导数就不一定不超过1了。但不管怎样,它会不超过一个常数,因此不影响优化结果。

我自己尝试过在WGAN中使用谱归一化(不加梯度惩罚,参考代码见后面),发现最终的收敛速度(达到同样效果所需要的epoch)比WGAN-GP还要快,效果还要更好一些。而且,还有一个影响速度的原因:就是每个epoch的运行时间,梯度惩罚会比用谱归一化要长,因为用了梯度惩罚后,在梯度下降的时候相当于要算二次梯度了,要执行整个前向过程两次,所以速度比较慢。

Keras实现 #

在Keras中,实现谱归一化可以说简单也可以说不简单。

说简单,只需要在判别器的每一层卷积层和全连接层都传入kernel_constraint参数,而BN层传入gamma_constraint参数。constraint的写法是

def spectral_normalization(w):
    return w / spectral_norm(w)

参考代码:
https://github.com/bojone/gan/blob/master/keras/wgan_sn_celeba.py

说不简单,是因为目前的Keras(2.2.4版本)中的kernel_constraint并没有真正改变了kernel,而只是在梯度下降之后对kernel的值进行了调整,这跟论文中spectral_normalization的方式并不一样。如果只是这样使用的话,就会发现后期的梯度不准,模型的生成质量不佳。为了实现真正地修改kernel,我们要不就得重新定义所有的层(卷积、全连接、BN等所有包含矩阵乘法的层),要不就只能修改源码了,修改源码是最简单的方案,修改文件keras/engine/base_layer.py的Layer对象的add_weight方法,本来是(目前是222行开始):

    def add_weight(self,
                   name,
                   shape,
                   dtype=None,
                   initializer=None,
                   regularizer=None,
                   trainable=True,
                   constraint=None):
        """Adds a weight variable to the layer.
        # Arguments
            name: String, the name for the weight variable.
            shape: The shape tuple of the weight.
            dtype: The dtype of the weight.
            initializer: An Initializer instance (callable).
            regularizer: An optional Regularizer instance.
            trainable: A boolean, whether the weight should
                be trained via backprop or not (assuming
                that the layer itself is also trainable).
            constraint: An optional Constraint instance.
        # Returns
            The created weight variable.
        """
        initializer = initializers.get(initializer)
        if dtype is None:
            dtype = K.floatx()
        weight = K.variable(initializer(shape),
                            dtype=dtype,
                            name=name,
                            constraint=constraint)
        if regularizer is not None:
            with K.name_scope('weight_regularizer'):
                self.add_loss(regularizer(weight))
        if trainable:
            self._trainable_weights.append(weight)
        else:
            self._non_trainable_weights.append(weight)
        return weight

修改为

    def add_weight(self,
                   name,
                   shape,
                   dtype=None,
                   initializer=None,
                   regularizer=None,
                   trainable=True,
                   constraint=None):
        """Adds a weight variable to the layer.
        # Arguments
            name: String, the name for the weight variable.
            shape: The shape tuple of the weight.
            dtype: The dtype of the weight.
            initializer: An Initializer instance (callable).
            regularizer: An optional Regularizer instance.
            trainable: A boolean, whether the weight should
                be trained via backprop or not (assuming
                that the layer itself is also trainable).
            constraint: An optional Constraint instance.
        # Returns
            The created weight variable.
        """
        initializer = initializers.get(initializer)
        if dtype is None:
            dtype = K.floatx()
        weight = K.variable(initializer(shape),
                            dtype=dtype,
                            name=name,
                            constraint=None)
        if regularizer is not None:
            with K.name_scope('weight_regularizer'):
                self.add_loss(regularizer(weight))
        if trainable:
            self._trainable_weights.append(weight)
        else:
            self._non_trainable_weights.append(weight)
        if constraint is not None:
            return constraint(weight)
        return weight

也就是把K.variable的constraint改为None,把constraint放到最后执行~注意,不要看到要改源码就马上来吐槽Keras封装太死,不够灵活什么的,你要是用其他框架基本上比Keras复杂好多倍(相对不加spectral_normalization的GAN的改动量)。

(更新:一个新的不用修改源码的实现方式在这里。)

修改源码前的wgan-sn结果

修改源码前的wgan-sn结果

修改源码后的wgan-sn结果

修改源码后的wgan-sn结果

总结 #

本文是关于Lipschitz约束的一篇总结,主要介绍了如何使得模型更好地满足Lipschitz约束,这关系到模型的泛化能力。而难度比较大的概念是谱范数,涉及较多的理论和公式。

整体来看,关于谱范数的相关内容都是比较精巧的,而相关结论也进一步表明线性代数跟机器学习紧密相关,很多“高深”的线性代数内容都可以在机器学习中找到对应的应用。

转载到请包括本文地址:https://www.kexue.fm/archives/6051

更详细的转载事宜请参考:《科学空间FAQ》

如果您还有什么疑惑或建议,欢迎在下方评论区继续讨论。

如果您觉得本文还不错,欢迎分享/打赏本文。打赏并非要从中获得收益,而是希望知道科学空间获得了多少读者的真心关注。当然,如果你无视它,也不会影响你的阅读。再次表示欢迎和感谢!

如果您需要引用本文,请参考:

苏剑林. (Oct. 07, 2018). 《深度学习中的Lipschitz约束:泛化与生成模型 》[Blog post]. Retrieved from https://www.kexue.fm/archives/6051

@online{kexuefm-6051,
        title={深度学习中的Lipschitz约束:泛化与生成模型},
        author={苏剑林},
        year={2018},
        month={Oct},
        url={\url{https://www.kexue.fm/archives/605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