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香港“光纤之父”获2009诺贝尔物理学奖!
By 苏剑林 | 2009-10-06 | 28941位读者 |中国网10月6日电,据诺贝尔基金会官方网站报道,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委员会宣布,将2009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一名中国香港科学家高琨(Charles K. Kao)和两名美国科学家博伊尔(Willard S. Boyle)和乔治-E-史密斯(George E. Smith)。科学家Charles K. Kao 因为“在光学通信领域中光的传输的开创性成就” 而获奖,科学家因博伊尔和乔治-E-史密斯因“发明了成像半导体电路——电荷藕合器件图像传感器CCD” 获此殊荣。
20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高锟、博伊尔和史密斯(从左至右)
高琨1933年出生于中国上海。目前供职于英国标准电信实验室和中国香港中文大学。博伊尔和乔治-E-史密斯分别出生于1924年和1930年,两名科学家都在美国贝尔实验室进行科研和工作。科学家高琨将获得一半的奖金,博伊尔和乔治-E-史密斯将分享剩下的一半奖金。
得主资料:
高锟(Charles Kuen Kao)
高锟,CBE(Charles Kuen Kao,1933年11月4日),生于中国上海金山区,拥有英国、美国国籍和中国香港居民身份。光纤通讯、电机工程专家,有“光纤之父”之称。前香港中文大学校长。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英国皇家工程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艺术学会会员和瑞典皇家工程科学院外籍院士,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1996年6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第二批外籍院士。
华人科学家高锟
高锟一九三三年出生于上海,住在法租界。高教授的父亲是律师,家境还算富裕,住在一栋三层楼的房子里,而三楼就成了高锟童年的实验室。起初,他对化学最有兴趣,尝试自制炸弹。用红磷粉和氯酸钾混和,加上水并调成糊状,再掺入湿泥内,搓成一颗颗弹丸。待风干之后扔下街头,果然发生爆炸。幸好没有伤及途人。
一九四四年,随父移居香港,入读圣约瑟书院,之后考入香港大学,但由于当时港大还未有电机工程系,他只好远赴英国伦敦大学进修。大学毕业后,他进入英国国际电话电报公司(ITT)做工程师,后被聘为研究实验室研究员,同时在英国伦敦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一九六五年毕业。从一九六三年开始,高锟就著手对玻璃纤维进行理论和实用方面的研究工作,并设想利用一种玻璃纤维传送激光脉冲以代替用金属电缆输出电脉冲的通讯方法。
1966年,在以无数实验为基础的一篇论文中提出:用石英基玻璃纤维进行长距离信息传递,将带来一场通讯事业的革命,并提出当玻璃纤维损耗率下降到20分贝/公里时,光纤通讯即可成功。他的研究为人类进入光导新纪元打开了大门。为此,获得了20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4]以及爱迪生电信奖、马可尼国际奖、贝尔奖、巴伦坦奖章、利布曼奖和光电子学奖金等。
韦拉德-博伊尔(Willard Boyle)和 乔治-史密斯(George Smith)
韦拉德-博伊尔(Willard Boyle)
乔治-史密斯(George Smith)
1969年,贝尔实验室的George Smith和Willard Boyle将可视电话和半导体泡存储技术结合,设计了可以沿半导体表面传导电荷的“电荷‘泡’器件”(Charge “Bubble” Devices),率先发明了CCD器件的原型。因博伊尔和乔治-E-史密斯因“发明了成像半导体电路——电荷藕合器件图像传感器CCD” 获此殊荣。博伊尔和乔治-史密斯将分享剩下的一半奖金。(70万美元)
博伊尔1924年出生于加拿大阿默斯特,3岁时随家人搬迁到魁北克城以北350公里的一个小村庄,这里交通不便,出行基本依靠狗拉的雪橇,因此上高中前博伊尔都是在母亲的指导下自学。博伊尔高中时代在蒙特利尔的一家私立学校度过,高中毕业后即加入加拿大海军,成为航空母舰战斗机飞行员以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但不久二战就结束了,博伊尔从没参与过真正的战斗。
1950年,博伊尔又回到学校攻读博士学位,3年后他加入了美国贝尔实验室。今天,提起博伊尔,人们知道他是CCD图像传感器两名发明者之一,但实际上他作出的贡献很多,包括1962年与他人合作发明第一台红宝石连续激光器等。博伊尔还与另一名科学家获得了有关半导体注入式激光器设想的第一个专利。今天,光碟(CD)录制和播放大多需要依靠半导体激光器技术。
史密斯1930年出生于美国纽约,在宾夕法尼亚大学获学士学位,在芝加哥大学获硕士和博士学位,1959年博士毕业后,史密斯加入了美国贝尔实验室。一开始,他的研究方向是半导体的电学性质和能带结构。1964年,史密斯成为贝尔实验室设备概念部门的负责人,成立这个部门的目的是研究下一代固态器件。1969年,史密斯和博伊尔共同发明了CCD图像传感器。
史密斯先后撰写了40多篇科学论文,在美国拥有31个专利。由于史密斯作出的杰出贡献,2002年,美国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学会还专门设立了一个以他命名的奖项。
当时贝尔实验室正在发展影像电话和半导体气泡式记忆体。将这两种新技术结起来後,博伊尔和史密斯得出一种装置,他们命名为「电荷『气泡』元件」(Charge "Bubble" Devices)。这种装置的特性就是它能沿着一片半导体的表面传递电荷,便尝试用来做为记忆装置,当时只能从暂存器用「注入」电荷的方式输入记忆。但随即发现光电效应能使此种元件表面产生电荷,而组成数位影像。
Dr. Willard Boyle 和George Smith(右)
到了1970年代,贝尔实验室的研究员已能用简单的线性装置捕捉影像,CCD就此诞生。有几家公司接续此一发明,着手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包括快捷半导体(Fairchild Semiconductor)、美国无线电公司(RCA)和德州仪器(Texas Instruments)。其中快捷半导体的产品率先上市,於1974年发表500单元的线性装置和100x100像素的平面装置。
2006年元月,博伊尔和史密斯获颁电机电子工程师学会(IEEE)颁发的Charles Stark Draper奖章,以表彰他们对CCD发展的贡献。
消息来源:http://news.sina.com.cn/z/2009Nobel/index.shtml
转载到请包括本文地址:https://www.kexue.fm/archives/164
更详细的转载事宜请参考:《科学空间FAQ》
如果您还有什么疑惑或建议,欢迎在下方评论区继续讨论。
如果您觉得本文还不错,欢迎分享/打赏本文。打赏并非要从中获得收益,而是希望知道科学空间获得了多少读者的真心关注。当然,如果你无视它,也不会影响你的阅读。再次表示欢迎和感谢!
如果您需要引用本文,请参考:
苏剑林. (Oct. 06, 2009). 《中国香港“光纤之父”获2009诺贝尔物理学奖! 》[Blog post]. Retrieved from https://www.kexue.fm/archives/164
@online{kexuefm-164,
title={中国香港“光纤之父”获2009诺贝尔物理学奖!},
author={苏剑林},
year={2009},
month={Oct},
url={\url{https://www.kexue.fm/archives/164}},
}
October 6th, 2009
全是高科技呀
是非常强悍,或者有极大创新/推进,才能够获得诺贝尔奖。